(1)中國文化中對自然的敬畏
中國文化中普遍蘊含的對自然的敬畏,是一個可以追溯到史前就存在的觀念,著名的“大禹治水”講的就是一個因勢利導、順應自然的故事。這種敬畏,使得中國文化中先天保有一股對大自然的超驗情感,或者說面對自然的態度。到了漢代,則籠統地表現為兩種主要方式:一種是對“大觀式”山水的崇拜,并且對山的崇拜往往占據很大比重;另一種則結合了道家思想,呈現為對“自然仙境”的想象。
以真實自然中的山為例,藝術史家巫鴻曾寫過一篇關于“岳”的文章,指出:山或者說岳,基本上是一種政治地理的概念(Political Geography),并且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為被崇拜的對象,同時又被概念化成一種超凡的精神想像。例如“五岳”之中以山東泰山為最重要的岳,被認為是天地相接,天子接受天命的地方,所以秦始皇、漢武帝都奔赴泰山舉行“封禪之禮”。五岳系統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政治性,與儒家的“天命觀”淵源很深,這是以山岳為代表的自然在中國文化中被崇拜的一面。